服务热线:400-123-8888

于贵瑞院士: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4-03-23 12:45:15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于贵瑞院士: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研究全球变化生态学是一门很新的学科,在其理论、方法及技术层面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而资源环境承载力则是一个多学科交融的研究领域,涉及多种理论、学说及研究技术的交叉应用。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资源环境承载力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学界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评价方法尚存在很大争议。因此,如何科学地认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理论框架,发展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区域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支撑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国家需求。

  本书提出了一套详尽的中国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案及其技术规范,并将其在中国脆弱区内进行了实际应用;除此之外还介绍了关于资源环境及生态系统功能时空格局、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及人为应对的系列研究成果betway必威手机版官网下载,奠定了有关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基础,可以为资源、环境和生态学领域的科技人员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样地选取、研究方法选择、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等方面的参考。

  全书由三篇 21 章构成:第一篇是中国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及研究技术,内容包括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生态学基础、科学研究技术途径,联网观测、联网实验和区域调查的技术规范,以及全球变化背景下的资源环境脆弱性评估理论和方法。第二篇是生态脆弱区的资源环境及生态系统功能时空格局,重点探讨了中国自然地理区划与生态脆弱区划分,生态脆弱区的古气候及古植被演化,生态脆弱区的现代气候和资源环境系统状态及时空演变,生态脆弱区的现代植被、生态系统结构状态及时空演变,生态脆弱区的生物多样性状态及时空演变,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时空格局,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时空格局,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性因素,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时空格局。第三篇是生态脆弱区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和风险及人为应对,解析了全球变化对中国及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系统的影响,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生态脆弱区碳循环关键过程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及调控机制,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能量平衡与水通量关键过程的影响,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生态脆弱区植被状态和敏感性的变化,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状态演变影响的模拟分析,中国生态脆弱区全球变化风险及其应对技术途径和主要措施。

  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亦是我国应对全球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本书重点阐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项目“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围绕“数据获取与融合、整合分析与理论突破、发展模型与评估及高精制图” 4 项具体任务,系统地阐述了生态系统属性的新概念与理论体系,提出了生态系统状态转变的新理论框架,发现了中国氮沉降总量及沉降模式变化的新趋势,为揭示脆弱区生态系统植物对环境或资源变化响应与适应策略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进一步深入揭示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书 可供与林业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的各级政府 部门 ,从事生态学、地理学、环境学、资源科学技术研究的 专业 人员,以及各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生态系统生态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应用生态学报》主编,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和《中国科学数据》副主编。主要从事生态学与地理学交叉研究,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野外台站网络建设、联网观测实验及生态环境综合研究事业,创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及耦合过程机制、碳氮水通量时空格局、植被功能性状及生物地理学领域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性贡献。出版专著1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7项,发表论文7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李佩优秀教师奖”等多项荣誉奖项。

  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就职于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曾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基金委“优秀青年”项目资助。自主开发了基于大疆SDK的长期、协同无人机航拍系统,初步构建了无人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覆盖了中国主要的脆弱生态区。主要开展脆弱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承载力和服务功能研究,并预估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生态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国家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任 BioScience 编委、Drought Net 学术委员会委员、Climate Change Ecology 编委、中国生态学会长期生态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草地生态监测与数字草业创新联盟秘书长、草地生态保护与乡土草种质创新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学术贡献是在国内率先采用联网控制实验方法研究全球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影响,并用生态化学计量学原理揭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维持机制,预测草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理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及华盛顿大学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 (ICCES)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植被生态动力学模式、陆面过程模式、全球变化中的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等。

  本文摘自《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研究》(于贵瑞 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9)一书“前言”,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标签:

【产品推荐】